资讯

《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》发布

《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》发布

——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,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

    近日,国家海洋局发布《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》(以下简称《公报》),《公报》显示,2015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,海水、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,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,海洋功能区环境基本满足使用要求,赤潮灾害有所减少。但是,陆源入海污染压力巨大,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,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,海洋环境风险依然突出。

  一、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

    (一)海水、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,生物多样性状况保持稳定。2015年,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维持在较好水平,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%,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。海洋浮游生物、底栖生物、海草、红树植物、造礁珊瑚的主要优势类群及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。国家级海洋自然/特别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、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。

 

 

2015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

    (二)海洋功能区环境满足使用要求,部分区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。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保持稳定,海洋油气区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,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;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、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,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稳中趋好,满足沿海生产生活用海需求。 

    (三)赤潮灾害有所减少。发现赤潮共计35次,累计面积2809平方公里,分别较上年减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。

  二、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

    (一)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。2015年冬季、春季、夏季和秋季,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6.7万、5.2万、4.0万、6.3万平方公里,分别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2.2%、1.7%、1.3%、2.1%;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、渤海湾、莱州湾、江苏沿岸、长江口、杭州湾、浙江沿岸、珠江口等近岸海域;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、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。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,21个海湾全年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。

    (二)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。实施监测的河口、海湾、滩涂湿地、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86%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。其中杭州湾、锦州湾持续处于不健康状态;雷州半岛西南沿岸、广西北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。

2015年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

    (三)陆源入海污染居高不下。监测的77条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50万吨。在枯水期、丰水期、平水期,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V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河流比例分别为58%、56%和45%。

    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,监测的445个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0%,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。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较差,88%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。

    (四)海洋环境风险仍然突出。东海依然为赤潮高发海域,赤潮发现次数占总数的43%;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,占总面积的54%。黄海绿潮灾害规模为近5年来最大,其中最大分布面积约52700平方公里、最大覆盖面积约594平方公里。渤海、黄海和东海局部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,砂质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。

(来源:国家海洋局)